来源:江苏法院网 作者:胡发富 杨婧 盛蓓琳 徐敏 更新时间:2014-08-05 16:11:13
[关键词]
离婚损害 赔偿 概述 现状 缺陷 建议 结语
[摘要]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2001年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增加的一个内容,也是婚姻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该制度的确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对其中的立法缺陷进行探讨,提出完善建议,望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尽绵薄之力。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一)概念
离婚损害赔偿,是指由于配偶一方的过错,实施了重婚、同居、虐待等法律所明确规定的行为,而导致离婚,无过错方有权因离婚而遭受的损失要求过错方赔偿。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规定配偶一方因其过错行为,不法侵害配偶他方基于配偶身份所享有的合法权益,导致婚姻关系破裂,配偶他方得请求赔偿其财产上的损失和非财产上的损失的民事法律制度。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2001年新修订后的《婚姻法》所确立的一项新的离婚救济制度,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二)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离婚损害赔偿一般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构成要件:
1、配偶一方有过错且过错形式必须是故意。
2、有侵害事实,即存在着法定的过错行为。
3、配偶一方的过错与另一方所受的损害之间存在着
因果关系。
4、有损害后果发生。
5、须有离婚事实的发生。
(三)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及方式
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离婚损害赔偿的具体情形为:
1、重婚行为
重婚是指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它不仅包括法律婚姻,还包括事实婚姻。
2、有配偶而与他人同居行为
同居是指没有合法的婚姻关系的两个异性不以夫妻名义但在一起共同生活。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和重婚的区别在于是否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举行婚礼、公开自称或介绍为夫妻、以夫妻名义对外处理事务、生养小孩、申报户口、购置住房等等。
3、实施家庭暴力行为
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的暴力、伤害行为,包括对财产进行打砸的财产暴力、针对身体的肉体暴力、性暴力以及针对精神的精神暴力等等。这些暴力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混合的,而且大多表现为混合暴力。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行为
虐待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种,是指对家庭成员在肉体上或精神恶意、暴力对待的行为。遗弃是指对家庭成员负有抚养和扶养义务而拒不抚养和扶养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八条规定,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可见,离婚赔偿方式包括两种:一是物质损害赔偿,二是精神损害赔偿。从我国婚姻法的立法意图看,笔者认为物质损害赔偿主要是指未经合法配偶方的同意,一方在重婚、同居时所遭受的其他物质损失。由于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了夫妻双方可对婚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属订立书面协议,那么在有该财产协议的情况下,重婚方或同居方将其自身的财产赠与与其重婚、同居的第三方的行为应该是有效的,无过错方无权对该部分赠与财产主张权利。但是,如果该赠与行为影响到《婚姻法》第二十条所规定的"夫妻间互相抚养义务"的履行时,无过错方仍可以要求过错配偶方赔偿因其不履行抚养义务而给无过错方带来的物质损失。关于精神赔偿,以前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直接法律规定,从而使遭遇精神损害的当事人无法得到救济。但近几年来,在人民法院的审判实务当中相继出现了精神损害赔偿的判例,最高人民法院也于2001年3月颁布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这一解释的相关规定,无过错方因婚外恋所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基础是其人格尊严受到了损害,这就使得离婚损害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缺乏可操作的司法规范,故应由最高人民法院另行对婚姻法中的离婚损害赔偿作进一步的司法解释。其赔偿数额的确定,笔者认为需由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手段、等具体情节,侵权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经济能力和受诉法院所在地生活水平等多种因素来予以确定。由于我国法律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都是补偿性质的,因而精神损害赔偿的金额一般不高。无过错方只能通过离婚损害赔偿获得相应补偿而无法借此支付或使有过错的配偶方倾家荡产,应当说这种补偿性质的赔偿目前还是与我国的国情有关。
随着形势的变化,一些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容的丑恶现象如重婚、"包二奶"、家庭暴力等愈演愈烈,冲击着正常的婚姻家庭关系,对原有的婚姻家庭制度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因此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对违法者给予经济上的制裁,来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这次修正的《婚姻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引进并设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但为了避免家庭关系的紧张与矛盾,以及离婚损害赔偿的泛滥,《婚姻法》在适用范围上作了相应的限制,并没有将所有导致离婚的情况都列入其中,而只规定了四种情形,更多的婚姻家庭关系还需要道德和社会舆论的引导。
(四)离婚损害赔偿的特征
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可以得知,有权主张损害赔偿的是"无过错方"。其意味着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制度的归责原则 是过错责任原则,即行为人要承担损害赔偿之责的要件之一是行为人必须要有过错,也就是行为人主观上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若缺乏该要件,便使赔偿之责的承担失 去了根基。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时,以过错为归责的最终要件,这就意味着对行为人的过错应作为最后的因素和基本的因素来加以考虑。是以行为人的过错程度作为 确定责任范围、责行形式的依据。但是婚姻关系错综复杂,如何来定性谁对谁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以道德的眼观来看待对错,我们要摆脱伦理道德的束缚,应以违反现行法律强制性规定来作为判断的依据。
1、侵害主体的特定性
离婚损害赔偿的侵权主体是特定的,它只能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配偶一方。这里所说的配偶,必须是合法婚姻关系的配偶。离婚损害赔偿中,不能将配偶以外的第三人作为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在离婚损害赔偿中,不存在共同侵权的问题。
2、侵害行为的特定性
离婚损害赔偿的侵权行为是特定的,即只有:重婚;有配偶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四种法定侵权行为。
3、被害主体的特定性
离婚损害赔偿中的被害主体是特定的,即他只能是婚姻关系中的配偶一方,不可能是其他人。
4、侵害对象和损害结果的特定性
一般侵权行为的侵害对象既可以是财产,也可以是人身;既可能造成物质损害,也可能造成精神损害。而离婚损害赔偿中的侵害对象只能是人身。其侵权行为只能造成他人人身利益(即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人身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的损害损害。其损害结果虽然也包括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但其物质损害具有特殊性,即不包括单纯的财产损害。根据《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离婚损害的侵权行为只有特定的四种形式,这四种侵权行为只能是对他人人身权利的侵害。因而,可能造成配偶一方的损害,也只能是由于人身权利受到侵害,而造成配偶一方的身体和精神损害,不可能因单纯侵害他人的财产而造成物质损害。因而,离婚损害中的物质损失,只能是因人身损害而派生出来的物质损失,如医疗费用、误工费用等。不可能发生对他人财产的侵占或毁坏等而造成的物质损害。
(五)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律性质
目前,有关离婚损害赔偿责任性质的学说主要有两种观点,即侵权责任论和违约责任论。
1、侵权责任论的主要依据则缘于婚姻制度说,认为婚姻已不仅仅是婚姻当事人意思自主的产物,而是一种维系社会伦理功能的社会制度,承担着分配生育责任,保证人类物种繁衍,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的功能。配偶一方对婚姻制度的侵犯不仅侵害了该制度的社会功能,而且还将对配偶另一方造成损害,因此离婚损害赔偿更带有一种侵权责任的色彩。
2、违约责任论的主要依据缘于婚姻契约说,认为婚姻本身是通过符合相关法定要件的当事人的充分意思自治,并经过一定的法定形式(结婚登记)所确立的一种具有合同性质的法律关系。在契约说的支配下,离婚损害赔偿正是配偶一方对配偶另一方违反双方的同居义务、忠实义务、相互扶助义务而致使其受到损害而承担的一种违约责任。
3、笔者认为,如何界定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必须结合我国婚姻法关于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来说明。我国婚姻法对由于重婚,非法同居,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可以要求离婚损害赔偿,显然,关于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都是以夫妻中一方有上述过错为前提。婚姻关系涉及双方当事人的人身权利,规定了双方彼此间的权利义务,更多的设计伦理,把婚姻关系界定为契约关系,导致婚姻关系可以由当事人自由约定,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可以适用债法的规定,导致夫妻双方的结合纯粹变成了交易行为,婚姻关系的神圣性将消失。离婚损害赔偿责任视为违约责任也难以体现社会的道德评价,并会进一步导致诉讼的泛滥,不利于家庭、婚姻的稳定。所以,笔者认为离婚损害赔偿责任应是一种侵权责任离婚损害赔偿责任应是一种侵权责任,而非违约责任。
总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婚姻家庭法治建设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一制度对进一步保护公民特别是妇女的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使这一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切实贯彻实施,以造福于社会。
(六)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
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适用的前提是离婚。如何理解这里的离婚?是仅限于诉讼离婚,还是包括协议离婚?笔者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设立主要是针对离婚的法律后果而言。因此,这项制度不会因为离婚的方式不同而区别对待。因此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既可以适用于协议离婚,也可以适用于诉讼离婚。
(七)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的规定,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应遵循以下要求:
1、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一方的配偶,不能将第三者列为赔偿责任人。
2、在婚姻关系承续期间,当事人如果不起诉离婚而是单独依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提起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同时,对于人民法院判决不准予离婚的案件,当事人依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3、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一方作为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必须在提起诉讼的同时提出,也就是要在诉讼请求中明确提出。
4、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一方作为被告的离婚案件,如果被告不同意离婚,并且也不依据该法条的规定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就此单独提起诉讼。
5、无过错一方作为被告的离婚案件,一审时未依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应当对其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告之当事人在离婚后一年之内另行起诉。
(八)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功能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反映了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后婚姻关系保护的现实需要,对于制裁有过错方、保护无过错方、维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人身、财产权利,具有重要意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具有如下功能:
1、填补受害配偶遭受的损害
填补损害,是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救济手段。通过赔偿损失,使受害方的权益得到尽可能的弥补。离婚损害赔偿包括物质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一方面对于受害方因离婚而导致的可以用财产进行直接衡量的物质损害给予直接弥补;另一方面,对于精神损害,虽然不能用财产衡量,但以财产方式进行弥补也尽可能地将离婚为受害人带来的伤害降至最小。
2、抚慰受害配偶的精神损害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抚慰金,是一种特殊赔偿金,兼具补偿和抚慰双重功效。夫妻本是特定人身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主体,具有亲密的感情关系,一旦一方受到对方的外遇侵害,其精神打击之大。因此,由过错方赔偿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有助于受害人恢复身心健康。虽然精神损害难以用财产弥补,但财产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的需要,至少可以保证受害人在正常的婚姻关系解体之后又足够的物质条件去调整和缓和因此受到的打击,重新设定新的人生目标。
3、制裁和惩罚过错方配偶的不法行为
让过错方承担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的赔偿责任,是婚姻法对于漠视配偶权益、违反婚姻义务的行为的谴责和惩戒。这种惩戒不仅是对过错方的惩罚,而且对他人也有警示和预防作用,使行为人能够预见自己的过错行为可能带来的不利法律后果,以减少这类行为的发生,从而维护社会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
二、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
笔者结合我国现行婚姻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就目前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现状试作探究。
(一)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
修订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从而以法律的形式首次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婚姻立法的一大进步,使法律从过去的维护形式正义转向维护实质正义,有利于在新形式下保护当事人,特别是妇女的合法权益,更好地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但是,实践中如何操作该规定,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的两个司法解释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适用的具体规定
为了正确审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指导司法实践,最高人民法院分别于2001年12月24日、2003年12月25日公布了两个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的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对离婚损害赔偿的赔偿范围、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时间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七条对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后,当事人如何行使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进行了规定。最高院的两个司法解释解决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司法实践操作层面的诸多难题,有利于发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功能与作用。
(三)对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的评析
应当肯定,我国新婚姻法规定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及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细化,显示了我国婚姻立法的长足进步。但是,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立法还很不完善,在立法上仍然有理论上的不足,存在着诸多缺陷,司法实践中的很多问题在现有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下难以解决。因此,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进行研究并加以完善成为司法实践的必需。
三、我国现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
我国现行婚姻法律和有关司法解释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较为体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凹显出立法上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离婚损害赔偿适用的情形少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列举了四种过错情形可以主张损害赔偿,但法律不可能调整各种婚姻过错行为,但至少应调整比四种过错情形还要伤害严重的行为,实际上该四种过错情形远远不能涵盖所有对婚姻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比如说,对于已过生育年龄的一方来说,欺诈性抚养子女及妻子单方终止妊娠、侵犯丈夫生育权的过错行为带来的精神伤害就有可能远远大于家庭暴力带来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伤害。又例如,姘居行为,长期通奸,可能比一般的遗弃对当事人的伤害更大。
(二)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权利主体限制太严
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权利主体仅为"无过错方"。这样规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容易引发歧义和争论。婚姻关系有其特殊性,任何一个破裂的婚姻,夫妻双方都没有绝对的"过错方"或"无过错方",只有过错多或过错少之说,往往双方都是负有责任的。就与他人同居而言,一方有可能因为另一方的虐待而与他人同居,甚至还可能因为对方的重婚而与他人同居,如果其因此而丧失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则有失公允。
(三)放纵了对无过错方构成严重侵权和造成重大后果的第三者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九条规定,承担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但在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和重婚的情形下会涉及到第三人责任的问题。第三者介入他人婚姻的行为妨害了他人家庭的安宁,违背了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而且冲击了法律所保护的婚姻家庭制度,实质上是对法律的破坏和违反,应当受到法律的否定评价,应当将第三者列为赔偿义务主体。从因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重婚而引起的离婚案件来看,司法解释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就过于狭窄,纵容了第三者,不利于更好地发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平衡功能。
(四)缺乏对离婚损害赔偿案件中无过错方举证难的救济措施
"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举证的基本原则,根据现有的证据规则,离婚损害赔偿案件的举证也如此,但婚姻关系中发生的过错行为往往具有隐秘性,无过错方要获取证据非常困难。比如,在离婚诉讼中,无过错方往往只能通过跟踪、拍照、"捉奸"等方法掌握一些证据和线索,即便如此,也会因其证据取得的合法性等原因而难以被法院认定和采纳。在这种情况下,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即使受到了不法侵害,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应当对无过错方的举证难问题在司法实践层面予以救济,否则,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也只是一个摆设。
(五)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提起的时效与民法诉讼时效的规定相悖
新婚姻法确定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并没有对时效问题作出规定,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三十条却就此问题进行了规定,即作为无过错方的原告必须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可以在离婚诉讼时提出,也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提出。司法解释中的"一年"是除斥期间,而不是诉讼时效期间。根据司法解释的上述规定,如一方当事人在离婚诉讼时并不知晓,离婚一年后才发现对方有四种过错情形,就不得提起赔偿请求,这有失公平。离婚之诉虽然是一个合并之诉,离婚损害赔偿之诉是其牵连之诉,但只要解除婚姻关系之诉讼请求得到支持,就不应影响离婚损害赔偿之诉的独立提起。司法解释之所以规定离婚损害赔偿要与离婚诉讼同时提出,理由在于:这种事后提起诉讼的,当事人举证困难,而且一旦判决后,执行也是问题,因为早在离婚时就财产问题已经处理完毕,再执行有过错方的财产,难以保证权利得以实现。因举证难和执行难而剥夺当事人的诉权,有损公允,也限制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制裁、惩罚过错方功能作用的发挥。
三、完善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
笔者结合多年的司法工作经验及法学理论界普适性观点,就完善我国现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提出如下建议:
(一) 增加离婚损害赔偿适用的情形
导致离婚中无过错方配偶遭受损害的情形多种多样,远远不止新婚姻法所列举的四种情形。在立法技术上应考虑采取列举性规定与概括性规定相结合的方式,在列举性规定之后增加一个保底条款,如"其他导致离婚的重大过错",至于具体何种行为构成重大过错,可由法官根据过错情节、伤害大小、伤害后果等来确定。
(二)放宽对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权利主体的限制
建议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对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方"界定为"无下列行为的一方",明确赔偿权利主体。法官可根据过错相抵这一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对案件作出裁判,以全面和平等地保护婚姻当事人。也就是说,只要一方配偶存在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所规定的过错行为,另一方配偶不论有无过错及过错大小,都允许其提出损害赔偿的请求,同样,另一方配偶也可以提出相应的抗辩,然后由法官在审判中查清离婚损害的事实,区分双方过错的有无、大小,在过错相抵之后,判决过错较大的配偶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这样,既扩大了法律的保护范围,又体现了法律公平和正义,能够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
(三)规定可追究第三者的民事责任
根据现有法律规定,第三者不是离婚损害赔偿义务主体,但有条件地赋予无过错配偶方向第三者提起损害赔偿的权利,不仅能起到补偿,慰抚受害方的作用,而且也惩罚了有过错的第三者,从而更好地发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平衡功能,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事实上,第三者的民事责任符合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首先,第三者的行为违反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属于违法行为。其次,存在着损害后果,第三者介入他人婚姻而导致他人离婚的行为往往给无过错方配偶带来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痛苦。第三,无过错方配偶所受的损害与第三者介入他人婚姻关系的行为存在着因果关系。第四,第三者是在明知对方有配偶的情况下实施破坏他人婚姻家庭关系的行为,存在着主观过错。当然,如第三者不知对方有配偶,则不应承担民事责任。因此,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第三者应向无过错方配偶承担侵权民事赔偿责任。
(四)建立对受害方举证难的救济措施
按照现有证据规则,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中的受害方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传统观念里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想法,受害方即使在家庭暴力、虐待等情形下也往往难以取得关键的证人证言。笔者认为,一是可以考虑从法律上对无过错方的举证责任适当放宽条件,适用高度概然性证明标准。法官可基于概然性认定案件事实,从证据推出的结论虽还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但至少有十之八九可以得出待证事实的结论就可以了。二是在特定情况下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即举证责任倒置。过错推定是将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的举证责任的负担以否定的形式分配给加害人一方,从而避免受害人因不能证明对方的过错而无法获得赔偿的情形。比如可规定对无正当理由长期夜不归宿的过错方负举证责任,若举证不能则推定其有过错。三是基层组织、受害人所在单位、公安机关应当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当受害人提出请求时,应对家庭暴力或虐待予以制止、劝阻、调解,从而为受害人固定证据。
(五)完善离婚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与民法通则的规定相一致
婚姻法在性质上属于民法,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属人身受到侵害的请求权,因此民法规定的关于诉讼时效基本原则应当适用于婚姻法。同时,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设立的目的是要对已造成的损害予以赔偿,让受害方的利益得到救济。如果把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时间界定在"离婚后一年内",则可能会使该制度达不到其应有的目的。再则,司法解释对离婚后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诉讼时效规定也是"从发现之次日起计算的两年",这也是遵循《民法通则》时效规定的体现。因此,离婚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应这样规定:如果当事人在离婚时未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的,应当在离婚判决生效后,无过错方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原配偶有法定过错情形之日起一年内提起,逾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四、结语
总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2001年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增加的一个内容,也是婚姻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系统分析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对其中的立法缺陷进行探讨,提出些许完善建议,是为美芹之献,供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丽媛.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
[2] 李娜.浅议我国现行婚姻法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J].法制与经济.2010(5).
[3] 齐晓安.社会文化变迁对婚姻家庭的影响及趋势[J].人口学刊.2009(3).
[4] 黄鸿劼.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8).
[5] 唐成.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6] 高瑞雪.浅谈离婚损害赔偿制度[J].知识经济.2010.
[7] 吴杰.《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
[8] 李丹.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D].黑龙江大学.2011.
[9] 许丽琴.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探析[J].法学杂志.2009(4).
[10] 赵欣.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J].贵州: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
[11] 吴弦.我国婚姻法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探究[A].法制园地-法制与社会.2008(1).
[12] 姜搏.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相关问题剖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
[13] 高菲.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
[14] 张樱山.我国离婚损害赔偿的认定与操作[D].中国政法大学.2011.
[15] 黄大可.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实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
[16] 黄业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法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
[17] 张雨朦.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2(2).
[18] 李永.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思考--以配偶一方存在吸毒或赌博等不良嗜好为视角[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01).
[19] 程春丽.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缺失及其完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
[20] 袁琳.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1]杨叶:《论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载"洪江市法院网",2013年7月30日.
[22]上律﹒指南针司法考试命题研究中心:《2014年国家司法考试必读法律法规汇编》(教学版,第二卷),230页至242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23]盛奎伟:《浅析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载"九江法院网",2011年11月7日.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人民法院投稿